案例簡介 Case description
作品名稱:南沙濱?;▓@銷售中心
設計總監(jiān):彭征
設計團隊: 廣州共生形態(tài)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廣東廣州
設計面積:1340M2
設計時間:2016年11月
竣工時間:2017年05月
主要材料: 仿石瓷磚、淺色聚脲漆、深色聚脲漆、白色烤漆、黑色砂面不銹鋼
設計說明:
中國人善借。除有貝之才需文書契約,中人作保,打模畫押,清晰本利,余者皆無成本。風可借,景可借,光可借,勢可借,無貝之才亦可借。一切好商量,只要想得到,便值得一借。雖無有形成本,卻要費煞腦筋,借成,便常常是點睛之處。
借者,延引而后質換也,象征也。就其來之所來,牽往去之所去。不將月亮搬進屋,僅借其光;不把山搬進屋,而借其形。稍作修飾,則人工天然,藩籬盡削,渾然相侵,而謂意境。
項目所處南沙,瀕臨出海。建筑單體高且面積闊大,若以常規(guī)布局,其內闊大致顯荒涼,人處其中,踮足仍覺渺小。業(yè)主作為國企,保持謹慎的開放態(tài)度,最后同樣以謹慎的態(tài)度認同了設計方的設計——山水——將外面的?!敖琛边M來。
山水為題,取意平穩(wěn),能中規(guī)矩。不會讓業(yè)主覺得太過超前,以致心中無底,而生被促迫之感,易與相攜。取意雖然四平八穩(wěn),表達出意向中的海洋之勢卻不容易。
南沙處于出海口,地勢沖緩,海面波瀾不驚,無壯觀氣象。因此,在設計中,設計方將“洋流”和“壁立千仞”兩個概念放在一起考慮,并將兩個概念整合為一體貫穿整個空間,形成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體塊,同時以此體塊的流動形式區(qū)分功能空間。
以前大多數(shù)設計,設計師都希望能做“空”,而在這個設計方案中卻在費腦筋做“實”。不是填實,而是務求飽滿。只做出流動感和沖刷感,則無從達到這一要求。
我記得弗洛伊德在談戲劇的誕生時曾有言,大約為戲劇之所以誕生,是因為人類都有盼望成為英雄的心理,而現(xiàn)實中要成為英雄所付出的代價,卻不是普通人所愿意或者能夠承擔的。戲劇由此產生,人們可以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獲得英雄的感受。
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戲劇的趣味所在。只是解釋得啰嗦。就像蔣委員長看過《君王論》之后對馬基雅維利的評價——好話沒好說。中國人在戲臺上的表演輕快得多——借一寸即可比一尺,且形象生動——一條馬鞭懸于腕便是靜止,舉起晃將起來便是催動坐騎。幾個人就能將千軍萬馬演繹得栩栩如生(西方人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將這一套象征手法學了回去,從此在舞臺劇表演內容需要馬的時候不再將活馬在屁股后面吊個糞桶牽上舞臺,而改用反騎椅子當騎馬。將疑者可以找一部法國老電影《虎口脫險》看看便知余言不虛。)。借勢,取意,象征,而留想象也。
設計有戲劇的因素,只是表現(xiàn)和影響的方式不同。戲劇通過視覺和聽覺被感知,被打動。而設計通過空間的體量關系、燈光、色彩、氣味、觸摸和材質的質感影響人的心理。它要吸引人,便要有其自身強烈之處——無論濃淡,皆需強烈。無此則不能動人。家中不妨溫吞水,斂妝修容才見人。
因此,在貫穿空間的主要體塊關系的設計中,設計師采用“倒懸”的概念,將大小關系顛倒過來,平地用危,可以動容。巍巍高哉,其勢也雄。以透視錯覺借體塊的“大”充盈水的“勢”,同時滿足空間的飽和感。該項目的設計,由于預算造價的限制,設計師無法控制材料選擇和軟裝執(zhí)行完全達到最初構想。在施工過程中,又出現(xiàn)對燈具的性能的認識偏差,導致燈光效果折扣,缺乏層次。算是此案設計中讓人扼腕而徒嘆奈何的部分。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