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是蘇州地區(qū)刺繡產品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tǒng)美術。起源于蘇州,是四大名繡之一。
陳群英老師是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群英藝術館為一棟三層樓高的臨街商業(yè)建筑,是陳老師用來展示和銷售個人作品的私人藏館。本次更新主要集中在場館的一樓區(qū)域,是響應陳老師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府燁程老師提出的展廳+工作室的復合需求,滿足傳播繡生活的美好理念。
展館外立面受城規(guī)影響,原本設計的通高外立面沒有獲得許可,最終只能以折中的方式達成設計目標。入口以蠶絲為材料,通過繞線器組合形成的屏風,響應蘇繡主題,也制造了趣味的光影變化。原本直白的開口,我們通過局部內退,轉角弧形,大面外透但是單門進入的幾個處理方式,使用得內外的轉存關系變得更加柔和與自然。
蠶絲屏風跟隨日光的升起與降落,折射出微妙的光影。光影的變化,是人與物理空間的過渡,也是繡生活傳遞的柔和之美。
空間給予和影響人的情緒,而從外至內的過渡,不僅僅是大小和尺度的轉折,還有情緒的演變。臺階踏步的設立是在營造刻意放慢的節(jié)奏,一上一下,是在小空間里設計賦予的儀式。蠶繭形態(tài)的裝飾壁燈,柔和的光感,配合繭形的開窗,植物與光影,山石與草苔,都是為情緒鋪設的環(huán)境物。
光,可以治愈一切。當節(jié)奏慢下來,才會有時間去觀察身邊不經意的美。
無論設計有多少維度,作為展廳空間,第一個要考慮的應該是展陳性。原始空間是沒有任何分隔的L字型直通空間,我們在設計上增加了兩堵墻體。目的有二,一是為了使得掛墻式的展示空間面可以成倍數(shù)的放大,二是可以讓原先直白的動線變得更加豐富,而空間的秩序和結構關系也在前后與轉換中變得更加的有層次。
封閉與開放,永遠都是一個對立的話題,充滿著矛盾。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執(zhí)著于某種形式而進入孤島。如何設定一個空間可以滿足府燁程老師提出的“繡”生活教學與分享,保證相對私密,又不影響展廳的整體氛圍。封閉的空間,勢必會造成兩個功能區(qū)的相互獨立與排斥,完全開放的形式又無法滿足教學,茶室接待等功能。
整體以盒子狀的形式,采用懸浮掛裝,讓底部空間保證連通,使得整體結構變得輕巧。穿孔板的密而不閉,透而有影又保證了視覺上的連通與獨立。恰到好處的硬度也可以充當展陳的背板。
形式追隨機能,還應附著于空間與物質本身。盒子裝置與頂部連接處設有一處空格的留白,可以用來后期展覽陳列時作為掛鉤的扣點,二是可以響應底部的懸空,突出整體結構的輕巧性。
假梁與燈膜,分隔的尺度對應著工作室區(qū)域頂部的燈膜模數(shù)。而這個模數(shù)則是依據(jù)穿孔板結構計算而來。分隔的線條,從頂部順沿往下,與立面的格柵串聯(lián),構建出序列的秩序。
介質的前中后,是空間的秩序,也是時間的順序。是結構的張弛有度,亦是氛圍與美學的有機載體。
喬治.德.基里科有一幅描繪逆光場景的象征性作品,叫《一條街道的神秘與憂郁》。畫面的下部分有一半以上都是陰影,剩余的部分是光從前方射了過來。逆光蘊含了“這里對那邊的向往”。而只有明亮才會產生逆光。如果人或物背對著光,就會呈現(xiàn)出逆光的狀態(tài),人或物也就帶有了剪影般的美麗輪廓,此時被隱去的是熟悉的常態(tài),看見的則是朦朧而曖昧的倩影。我們愿意稱之為“秘”的美感。
這種“秘”與“朦朧”實際上是一種工具,它可以影響人們的內心,激起人豐富的想象,促發(fā)值得期待的狀態(tài)。重要的不是讓對方去明白,而是驅動想要明白的心態(tài),想要探索的興趣,亦或是欲望。這是讓人與空間產生對話的基礎。不是準確的知會對方,而是讓對方自己去解讀空間。退而求進,隱而求知,默而求解。這便是漸進的藝術。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